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花頭鸚鵡

花頭鸚鵡

  【物種名稱】 花頭鸚鵡
  【又 名】 玫瑰頭鸚鵡
  【物種命名人及年代】Biswas, 1951
  【拉丁學名】 Psittacula roseata
  【英文名稱】 Blossom-headed Parakeet
  【科屬分類】 鳥綱(Aves)、鸚形目、鸚鵡科、環頸鸚鵡族
  【整體概述】
  身長:30公分(12吋)
  亞種:目前有一種已知亞種為Burmese Blossom-headed Parakeet(Psittacula r. juneae)
  外型: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,頭部粉紅色,到了頭部後方、頸部均變為藍紫色;下巴下方延伸到臉頰下方,環繞整個頸部有著一條黑色的環狀羽毛,並連接一條藍綠色的條狀羽毛;背部下方和翅膀內側覆羽與為綠色,翅膀外側的覆羽上有一塊紅棕色的羽毛;中間尾羽為藍色,尖端淺黃,外側覆羽黃綠色,尖端淺黃色;上鳥喙橙黃色,下鳥喙棕黑色,虹膜黃白色。母鳥頭部為灰藍色,翅膀外側的紅棕色羽毛區域比較小,上喙淺黃色,下喙灰白色。幼鳥頭部為綠色,下巴部分經常帶有灰色,上下鳥喙均為黃色。15個月大的公母幼鳥看起來都和母鳥一樣,公鳥要到30個月才能長成和成鳥一樣的羽色。
  花頭鸚鵡公鳥頭部的顏色較綵頭鸚哥淺色且略暗,看起來有點像綵頭鸚鵡的幼鳥,花頭鸚鵡體型較綵頭鸚哥小,且數量卻少的多,這2種鸚鵡都不常見,花頭鸚鵡比大緋胸鸚鵡小,全長35厘米左右。體羽主要為黃綠色,上體顏色較深,翅綠色。雌雄鳥頭部顏色有別:雄鳥為玫瑰紅,雌鳥呈灰藍色。花頭鸚鵡的公鳥是十分漂亮迷人的鸚鵡。
  棲息環境和習性:花頭鸚鵡主要棲息於約1500米的森林地帶、次要林區和部份被開墾過的地區、乾燥以及潮濕的熱帶草原等地。尤其偏好在森林和農耕區的邊界活動。平時他們習慣成對,或是組成至多15只的小群體四處遊牧,遊牧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決定;偶爾會和同屬中的鬍鬚鸚鵡(Moustached Parakeet)一起集結活動,飛行的時候會伴隨相當尖銳的叫聲,聲音沙啞刺耳。
  花頭鸚鵡主要棲息在林地、農地、丘陵、潮濕落葉性森林、熱帶草原林地、松樹林等海拔1500m以下的地區,北部的族群則大部分棲息於海拔500m以下的地區,通常一小成群活動,但也會大群聚集,尤其是食物充足時,常常與灰頭鸚鵡(Slaty-headed Parakeet)、馬拉巴鸚鵡(Malabar Parakeet)一起覓食,有時會對農產品造成損害。
  食物:花頭鸚鵡主要以種子、水果、花朵、堅果、花粉、植物嫩芽和樹葉嫩芽等為食;偶爾會前往農耕區覓食穀類作物
  【地理分佈】
  棲息地:孟加拉西部、阿薩姆省南部、東巴基斯坦、緬甸北部、雲南、廣東、廣西
  【繁 殖】
  花頭鸚鵡在緬甸的繁殖季為3月到5月;人工豢養下的花頭鸚鵡則每年4月會開始繁殖,如果照顧得宜,一年甚至可以繁殖兩次,可以提供30*30*60公分的厚木巢箱。他們一次會產下4到5枚卵,孵化期23天,幼鳥羽毛長成約需7周,幼鳥在離巢後14天就可以獨立。由於環頸鸚鵡類通常都是母鳥較為強勢,和一般鸚鵡公鳥居於支配領導的地位恰恰相反,因此時常發生凶悍的母鳥咬傷甚至咬死公鳥的情形,飼主在配對的時候應該循序漸進,切勿貿然將兩隻不熟悉的鳥關入同籠,以免發生慘事。有時已經配對好的種鳥,母鳥也會忽然凶性大發,曾有母鳥在育雛中無端將公鳥咬死的情況發生,因此接近繁殖期飼主最好多加留意公母鳥互動情況,只要有互相攻擊的情況就應該立刻隔離。
  築巢在樹洞內,在繁殖前數星期公鳥會保護巢穴以防止一些競爭的對手如環頸鸚鵡(月輪)的入侵,繁殖季通常在12-4月間,在斯里蘭卡有時在7-8月間,通常窩卵數為4至5顆;籠養的花頭鸚鵡很安靜,適合居家飼養,剛飼養時比較害羞,破壞力不強,它們對於過 於潮濕、寒冷的環境敏感,剛引進時在適應期間其溫度不宜低於攝氏20度,剛開始時對新食物適應情形較差,適應後宜提供各類蔬菜、水果、種子、穀物等食物。
  人工花頭鸚鵡的繁殖並不常見,然而也不是太困難,公鳥在求偶時會發出許多叫聲,一窩約產4-6顆蛋,孵化期約19-21天,雛鳥在7 星期大時羽毛長成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