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條錦蛇,別名枕紋錦蛇、麻蛇。中國北方廣佈的無毒蛇。生活力強,耐飢渴。性情較溫順,行動較遲緩。捕殺小鳥、蜥蜴及小型鼠類為食。其耐餓能力很強,曾有耐餓18個月的記錄。被列入: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、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中。
[編輯本段]物種簡介
中文目名:蛇目
中文科名:游蛇科
中文屬名:錦蛇屬
中文俗名:黑斑蛇、麻蛇、枕紋錦蛇
拉丁文名:Elaphe dione
英文名:Dione rat-snake
物種命名人及年代:Pallas,1773
[編輯本段]外形特徵
頭略呈橢圓形,體尾較細長,全長1米左右。吻鱗略呈五邊形,寬大於高,從背面可見其上緣:鼻間鱗成對,寬大於長,其和工只及前額鱗的一半;前額鱗一對近方形;額鱗單枚成盾形,瓣緣略寬於後緣,長度於其與吻端的距離;頂鱗一對,較額鱗要長。
鼻孔大,呈賀形,開口於大小幾相等的前後鼻鱗間;頰鱗1枚,長大於高;眶前鱗2枚,少數為1或3枚,不與額鱗相切;眶上鱗1枚;眶後鱗2枚;顳鱗2=3(或4)枚。上唇鱗8(3-2-3)枚,第7枚最大;下唇鱗10-11對,第一對在頦鱗後方相切,前5對切前頦片。
背鱗在多為25行,少數23行;中段25行,少數23,個別27行;肛前段19行,個別17行;整個背鱗有9行具弱稜。腹鱗性173-193枚,雌性177-189枚;尾下鱗性63-69對,雄性54-60對。肛鱗對分。背面蒼灰、灰棕或棕黃色。
頭頂有黑褐色斑紋三條:
最前一條較細或不明顯,橫過鼻間鱗經頰鱗、眶前鱗達眼;第二條弱寬,橫越前額鱗斜向後經眶前鱗上角至眼與前一條相會合,眼為粗大黑紋斜達口角;第三條最寬,橫於額鱗分別沿左右眶上鱗、頂鱗外半後行至枕後,呈「鍾形」兩側聯結,即成一特殊的枕紋。頭頂諸斑紋在幼蛇時尤為顯著。
軀尾背面具三條淺色縱紋;正背中一條窄而模糊,常被黑斑(寬約1-2枚鱗列)隔斷,兩側的二條較寬。腹鱗及尾下鱗兩外側斑點粗大,且斷續綴連如鏈;有的個體腹兩側尚散有棕紅色小斑點。
[編輯本段]基本信息
生活習性
生活於平原、丘陵或山區、草原,棲於田野、墳堆、草坡、林區、河邊及近旁,也常見於菜園、農家的雞窩、畜圈附近,有時為捕食鼠類進入老土房。晴天白天和傍晚都出來活動。北方地區十月上旬開始入蟄,次年四月下旬出蜇。
生長繁殖
繁殖方式:卵生,於7月至8月間產卵於深穴或石縫內,每次產卵10(6-15)個左右,卵殼柔韌,乳白色,卵每枚約28-45*15-25毫米。
分佈範圍
北京、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山東、山西、江蘇、安徽、上海、河南、湖北、陝西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四川、新疆
食性
捕食壁虎、蜥蜴、鼠類、小鳥和鳥卵。幼體亦吞食昆蟲。
[編輯本段]物種價值
研究價值
白條錦蛇雖然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蛇,但它的體色變化還是很多的。國外培育的某些CB個體斑紋相當搶眼,國內飼養它作為寵物蛇培育的也很少,值得今後開發。
觀賞價值
國外的爬蟲研究機構和個人愛好者,已經成功繁育出了多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蛇類品種。其中在國外的爬蟲市場很流行的有玉米錦蛇、加州王蛇、奶蛇、球蟒、綠樹蟒等。另外一些國內品種,如:黑眉錦蛇、玉斑錦蛇、紫灰錦蛇、灰腹綠錦蛇等,在國外也飼養成功,培育出兩代以上的CB個體。甚至一些被認為體色很普通的種類,如:白條錦蛇、雙斑錦蛇,也培育出了外表艷麗的個體,具有一定觀賞價值。飼養及護理飼養比較容易,一般都能開食。剛剛拿來的蛇不要急於開食,先飼養幾天讓它熟悉環境。第一次餵食時,把它放在飼養箱內,避免驚動、打擾,吃過幾次後,就會積極取食,即使拿在手裡也會進食。成蛇可喂小鼠、小鳥、鳥卵,幼蛇可喂小的蜥蜴、壁虎,亞成體可餵乳鼠、蜥蜴。飼養箱內被一水盤,不要太潮濕,保持清潔通風乾燥。底材可用木屑、舊報紙。最後別忘了,用舊花盆或瓦罐給它建個藏身的窩。
關於冬眠問題
對於蛇類來說,一旦日照變短,溫度降低,主人最好採取措施一保證蛇類進入安全的冬眠狀態,實際上正常的冬眠對於蛇類來說是很有必要的,如有的蛇類不冬眠第二年無法正常繁殖。冬眠期間蛇類是不再進食的。
寄生蟲或者疾病也會影響蛇類的食慾,一旦蛇有疾病的跡象(體重減輕、精神抑鬱、腹部充水、嘔吐、腹瀉、口腔或皮膚出現潰瘍、張口呼吸等),請立刻查找原因,也有必要帶他去看獸醫(國內恐怕不行了)。 |